退避三舍是一个补充式的四字成语,在日常用语中十分常见,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退避三舍的成语典故。
退避三舍的成语解释
退避三舍的“舍”是古时行军计程的单位,三十里为一舍。因此退避三舍的意思是指在交战时主动退让九十里,多用来比喻退让和回避,避免冲突。
退避三舍怎么读
退避三舍,读作:[ tuì bì sān shè ]
退避三舍的成语典故
根据《左传·僖公二十二年》记载:春秋时期,公子重耳流亡到楚国,楚王便问重耳:“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,该怎么报答我呢?”重耳略一思索说:“假如有一天,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,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(一舍等于三十里),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,我再与您交战。”四年后,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晋文公。公元前633年,楚国和晋国的军队交战,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,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。楚军见晋军后退,以为对方害怕了,马上追击。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,集中兵力,大破楚军,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。故事出自。后来人们便用成语“退避三舍”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。
退避三舍的成语用法
退避三舍在句子中一般是用作谓语、定语。造句示例:
1、晋楚两国在城濮交战时,晋文公重耳命令晋军退避三舍。
2、今天对方来势汹汹,且让我先退避三舍,思谋良策。
以上小编整理了退避三舍的成语解释以及相关知识点,希望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退避三舍这个成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