种姓制度是曾在印度、孟加拉国、斯里兰卡等国普遍存在的一种以血统论为基础的社会体系,其中以印度最为严重。下面我们来了解印度种姓制度的四个等级。
印度种姓制度是什么
印度种姓制度源于印度教,具有3000多年历史。这一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,即婆罗门、刹帝利、吠舍、首陀罗和达利特。除四大种姓外,还有大量的“第五种姓”,称为“不可接触者”阶层,又称“贱民”或“达利特”,他们多从事最低贱的职业。贱民在印度不算人民,不入四大种姓之列。我们可通过下面的方法来记忆:婆罗门是原人的嘴、刹帝利是原人的双臂、吠舍是原人的大腿、首陀罗是原人的脚,而贱民则被排除在原人的身体之外。因此也不难看出,印度种姓制度与平等的人权思想大相径庭,是反现代化的落后制度。
印度种姓制度的四个等级
印度种姓制度是古代世界最典型、最森严的等级制度,社会地位高低、经济状况好坏,都与此有关,四个等级在地位、权利、职业、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:
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,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以及享受奉献的权利,主教育,受众刹帝利,负责垄断文化教育和报道农时季节以及宗教话语解释权;
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,婆罗门思想的受众,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,主政军,负责守护婆罗门阶层生生世世;
第三等级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,政治上没有特权,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,主商业;
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,属于非雅利安人,由伺候用餐、做饭的高级佣人和工匠组成,是人口最多的种姓。被认为低贱的职业。
上面小编整理了印度种姓制度的四个等级,这种落后的制度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会的和谐发展,因此印度宪法规定:“任何人不得因种姓、宗教、出生地而受歧视”。然而在实际社会运作与生活上,其仍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。